即将施行的《学前教育法》,为每一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提供了法治屏障,也明确了学前教育阶段家长的具体责任和角色担当。作为陪伴两个孩子经历学前教育阶段的家长,在了解出台背景和政策内容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不仅是一部政策文本,更是一面照亮教育本质的明镜。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独立人格和法定权利的个体,教育的目标不是塑造“标准化产品”,而是守护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尊重天性、陪护成长”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回归,更是法律赋予每个家庭的行动指南。
一、尊重天性:从“抢跑焦虑”到“尊重规律”
每一个幼儿阶段孩子的家长都有过“是否抢跑”“如何抢跑”等焦虑和困惑。明确禁止“小学化倾向”,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从法律层面否定了传统观念中的“拔苗助长”心态。
克服“抢跑焦虑”,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我们身边不少家长沉醉于幼儿的“抢跑学习”,过早让孩子练习算术、握笔写字,甚至认为幼儿的“玩”就是浪费时间,忽视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些过早干预看上去是“赢在起点”,实则损耗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那些我们眼中幼稚的玩耍,恰是孩子建构世界的砖瓦。作为家长,非常认同紫薇实验幼儿园秉持的学前大教育观,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化方式为孩子提供参与多元体验的机会。
放下“横向比较”,探寻孩子特点“专属花期”。有时候我们容易忽视个体差异,陷入“横向比较”后的“别人家的孩子”焦虑。比如,紫薇实验幼儿园中班会有“故事大王”活动,每个小朋友每周都会给大家讲故事。但我们家弟弟刚进中班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如班级里能够流利讲出故事的几个孩子。开始我们也想突击提升他的表达能力。当然,也不会有“填鸭灌输”的效果。渐渐地,我们认识到男孩子的语言认知发展的差异化规律,所以就将预期调整为: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学期时他不仅能面对老师和小朋友讲述完整故事,还能流畅地向大家分享自己各种想法。从中我们也体会到:幼儿教育不能过于关注“补短板”,而是尊重发展规律“扬长板”。适当放下“别人家孩子”的执念,摸索孩子能力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就能发现孩子成长发展的“专属花期”。
二、陪护成长:从“权威管教”到“赋能成长”
在陪护孩子的过程中,既要有规则篱笆,又想鼓励自主,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平衡拿捏始终是家长面临的挑战。
克服“权威管教”,学会“平等对话”。幼儿教育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而要蹲下来看见孩子的世界。当孩子发脾气哭闹时,我们经常会说“不许哭”,当孩子跟小朋友玩耍时,我们总会说“必须谦让”……家长们习惯了“指挥员”“裁判员”的角色,容易忽视“倾听孩子意见”“平等对话”的引导思维。“尊重”是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前提,必须少一些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管控思维,多一些“引导式”的平等对话。比如,孩子在雨后提出“想去踩水”的想法时,这个时候我们不应因怕着凉、怕弄脏衣服而断然拒绝,恰恰要考虑孩子喜欢踩水玩的特点,给孩子穿上雨鞋、换上衣服,为他提供尽情玩耍的条件和自由。
明确“规则边界”,赋能“自主自由”。家长容易陷入两难:过度保护会压抑天性,放任自由又担心失控。比如在使用电子产品这个问题上,使用时间必须要限定,而具体的限制情况则是要同孩子一起商议达成共识,共同制定“限时规则”,赋予孩子共同建立秩序的参与权和主动权。一旦规则制定形成,就要在这个规则界限内“自主自由”。
作为家长,既不是幼儿园教育的“配角”,更不是孤军奋战的“守望者”。我们要以平等之心倾听孩子的声音,用游戏活动代替填塞训斥,用陪伴参与代替管教控制,用心用情参与到“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来,一起“守护天性,静待花开”。
*作者系上海市徐汇区紫薇实验幼儿园中一班李仲和家长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