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婴儿从离开母体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意味着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月龄的增加,他开始慢慢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然而家长抱着“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想法,总是很自然的将孩子归属于自己所有,包括他的思想。家长们开始不管不顾地操纵孩子的一切,并冠其名曰:我是为了他好。他们认为孩子只要照着父母的想法去做,一定不会出错。殊不知,他们正在遏制孩子自由、宽广的成长空间,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胆小、畏缩的人。
实录:
区域活动的场景、材料布置好了,等候已久的家长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活动中。一位年轻的妈妈拉着自己孩子的手,急冲冲地走向我这里的“动物喂食”游戏区。孩子在我的示范下,开始模仿着手握汤匙给小动物喂食,从孩子的专注程度及表情上可以看出,他玩得津津有味。过了几分钟,孩子把碗里的豆豆都喂完了。当孩子想拿起大瓶子,把里面的豆豆再倒回到碗中时,妈妈拿过孩子手中的瓶子,一股脑的把豆豆倒进碗里,然后拉着孩子的手说:“宝宝,这个玩好了,我们不玩了,再去玩那边的‘钓鱼’玩具吧,我们要把每个玩具都玩一下哦!”这时,孩子把手从妈妈的大手中抽离出来,再次拿起了汤匙和碗。妈妈又拉起孩子,边说边试图把他再次拉离“动物喂食”的游戏区域。
反思:
科学育儿进社区活动一直以来都受到边远农村家长的青睐。从农村0-3岁婴幼儿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远离城市,但是对教育孩子的渴求也是非常热切的。他们也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却苦于缺乏正确的育儿观和教育方法。
实录中的妈妈主观地认为她的安排是对孩子最有益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孩子玩到更多的玩具,学到更多的本领。但妈妈根本没有想过: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喜欢玩什么?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在这样的游戏中能获得什么?家庭教育应该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这种平和的心境和智慧的胸襟就来源于家长养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耐心和尊重。因此,作为指导者,必须要让这些处于边远地带的家长获得一些正确的育儿理念及指导方法。
一、 耐心指导、不厌其烦
家长的耐心能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孩子形成做事专心的良好习惯。当孩子专注于玩一个游戏时,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去影响、终止孩子的游戏,而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静下心来,看他们在玩什么、怎么玩。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游戏的专注度。上述实录中,妈妈为了让孩子每种玩具都玩到,就急着阻止孩子继续游戏的愿望。殊不知,孩子在游戏中享受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在和游戏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孩子能够获得多种智能。如,当孩子用汤匙喂豆时,孩子左右手的控制力能得到增强,手眼协调力能得到提高,这些都有助于促进脑的发育;豆豆被洒落在旁时,让孩子捡起来的行为不仅能练习手部小肌肉,促进手指配合的协调性,更能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重复游戏时,他正在摸索方法,做事的专注力也大大提高。
当我向妈妈做了如上详细的指导后,她恍然大悟,开始坐在孩子的身边,安静地看孩子喂豆豆,不时会提醒孩子将洒落的豆豆捡起来。在我的指导下,她还学会了用有节奏的短句“小青蛙,吃豆豆,小宝宝,喂豆豆”来引导孩子喂豆,有了妈妈如同伴似的参与,孩子玩的得更专注、更带劲了。
因此,孩子游戏时,家长一定要学做一个耐心的等待者、支持者。学着去关注每一个游戏的价值,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宝贵的、让其终生受益的习惯、能力及性格,并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适时地做出最适宜的指导。
二、尊重孩子,满足需求
尊重孩子,有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其形成友善、独立、自主的性格。然而,家长们总认为自己是一个成熟的个体,有足够的资本去指挥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忽视了尊重孩子的个体需要。实录中,妈妈从帮助孩子选择游戏内容,到强迫孩子放弃玩具、改换游戏区域,无不显露出家长的绝对权威。年轻的妈妈面对这仅有的一次受教机会,当然想让自己的孩子把老师带来的操作材料玩个遍,心情可以理解,但却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需求,有选择的权力,他们也想亲身尝试失败与成功。
当我问这位妈妈,“您有没有发现您的孩子现在最喜欢玩什么?”,妈妈看着孩子的表情,一下子就明白了,但她还是犹豫地说:“可是,就这点时间,其它玩具玩不到了,有点可惜。”我又告诉妈妈,“孩子和我们成人不一样,妈妈可能更多关注游戏的结果,认为只要圆满地完成了游戏就大功告成了,玩的游戏数量越多越好。可孩子不同,他们的乐趣来源于游戏本生,而非游戏的数量。他们更在意游戏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愉悦的体验,那些从未有过的体验促使他们去反复的感受,这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妈妈能从宝宝的角度去考虑,那就一定会尊重和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了。”妈妈听后连连点头,表示今后会尝试去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兴趣。
科学育儿指导中,这样的案例很多。可见,这些求知若渴的家长虽然怀揣要教育好孩子的美好愿望,但常常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而一味盲目施教,在游戏中占据主导地位,左右孩子的行动。真心希望这些家长能够在我们一次次的指导中收获更多的育儿经验。慢慢懂得: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其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其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就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逐渐明了:只有做到愿意等待、适时的放手,教育才可能按规律水到渠成;只有足够信任孩子,教育才可能收到最佳效果;只有充分尊重孩子,教育才可能充满生机和朝气!
(本文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