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教育在做些什么
教育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教育是寻求适宜性的过程:
孩子发展的适宜性,教师发展的适宜性,园本课程建设的适宜性,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也没有全能完善的教师和孩子。
这是客观事实,我们认清这一点,并有勇气承认这一点。
这也是我们孜孜以求地研究教育,观察孩子,发展教师专业的根本原因,正因为知道不完美才追求完美,知道没有最佳才不断追求最佳的可能。
当然,我们承认教育有遗憾不意味着消极应对,相反我们将教育作为一门艺术。
每一位教师都是艺术家,每一个与教育有关的人都是热爱艺术的自由人。我们一起寻找人之为人的内在美感,寻找成为真正心智自由的人的可能路径。
每一次的研究,每一次的研讨,每一次的尝试,可能带来积极变化,可能没有,甚至是错误的尝试,但是我们并不会因为可能犯错而裹足不前,更不会因噎废食,躲避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
教育,乃灵魂转向。
转向何处去?谁是孩子们精神生命的引路人或者同行人呢?
未必是教育大家,未必是某一学术权威,却必然是日日与孩子在一起的那些不知名的追求内在美感的“艺术家”。
02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政策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导向,但不是唯一依据,其逻辑起点仍是育人。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政策文件精神,在落实的时候不会矫枉过正。
比如国家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对学龄前儿童独特学习方式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其他类型的活动不重要。
比如集体教学活动它仍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幼儿经验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集体教学活动都不能较好完成的老师,在游戏观察与支持中也是很难做好的。
因为不管教师在怎样的活动中支持幼儿发展的基础是对幼儿发展水平的理解,对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活动目标等的深刻理解。
游戏虽然没有目标,但是幼儿发展是有规律的,幼儿园幼儿培养也是有目标的,这些顶层的东西教师不理解,很难说她们可以做好游戏活动的。
学前教育是尤其独特之处的,但它仍旧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般性的教育规律和原则也适用于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有清晰的育人目标的。
在我们强调游戏、生成的时候,是尊重儿童的表现,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心中真的没有目标。
只是这个目标不是某一个活动的具体的目标,而是长期性的目标,比如幼儿培养目标。
03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应用于学前教育的质疑和思考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相信学习者拥有建构知识的能力。
学习者具有主动性和潜力的,它与学前教育领域核心价值相一致。
因此在凸显儿童发展为本,相信儿童发展潜力的教育发展潮流下,建构主义理论备受推崇和追捧。
一种理论所提倡的理念可能是正确的,但其提供的假设和实现路径却未必是行得通的,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运用这一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引来一系列来自微观和宏观的质疑和批评,在于它的运用场景和条件不对。
比如,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没有问题,但是若是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显然会陷入心理学困境;
再比如不考量本园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幼儿发展水平,一味地相信建构主义理论的论述,这显然会遭遇普遍性与个性化的碰撞。
由此,我们必须明白任何理论都有它独特的解释范围和运用条件的,建构主义理论也不例外。
04从文化的视角谈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开展爱国教育是其课程具有文化品性的重要体现。
任何一套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必然都是基于儿童发展特点设计的,也都以追求幼儿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
但这套课程要激发孩子怎样的情感,对于自己、他人、周围的环境、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抱有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却是一个文化价值选择的过程。
因为教育要解决地不仅仅是孩子当下和未来生存问题,这是技能训练(或者是职业教育),教育要解决的是孩子选择以怎样的态度去生活,给他们思考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文化人的思维工具,打下他们最初的情感底色。
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儿童不爱国,不爱自己的文化,何以谈中国文化自信,何以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天的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事业,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要让孩子们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和自己的文化怀有一种亲切的情感,这是任何一个具有文化自觉的教育者都会认同的教育目的。
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机械地背古诗、三字经、弟子规是不行的,单纯地穿汉服、摇头晃脑地学古人也是不可行的,这些做法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在“国学热”阶段被做坏掉了。
国学的东西未必都是糟粕,但是即使是精华我们现在的教师也未必有能力理解透,并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内容和形式传递给他们。
因此,在今天我们要用文化来熏陶孩子,更多地是以外显的文化形式,比如古建筑、节日民俗等,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生发感情,直接感知中深化认知,实际操作中养成习惯。
05对面向未来的早期儿童教育的新思考和新定位
近两年,学前教育领域的热词是“内涵式发展”,但幼儿园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呢?我们还需要更多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因为我们教师必须要清楚地意识到:
今天我们培养的儿童是要面对20年后的社会,我们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什么?在人生最初的关键启蒙阶段,我们该如何更合时宜地支持他们的发展。
有不少伟大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得到某种启示。
比如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发展敏感期,由此在教育界有幼儿早期教育关键期的说法;
比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提出的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了幼儿具体形象思维,提醒教育者要尊重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比如社会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维果斯基提出的“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等,将成人与幼儿的交往作为幼儿发展的关键途径,幼儿借助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人类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承载者、占有者。
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也好,面向未来发展的学前教育也好,它都必须既能回应幼儿内在发展的需要,还要回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处于怎样的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危机,我们期待未来的继承者们具备怎样的能力与品质?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朱家雄教授给出的解答是:“学前教育最终是要建构儿童的人格,教育的关键是交往,人文精神教育应该从学前教育就开始。实现了内涵式发展的学前教育所能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获得成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品质,还有他们获得幸福的人生智慧。”
06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础底色
我们抱着思考探讨的态度,来聊一聊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因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也反映着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在聊之前,我们可以再次思考下:何为专业?
如果说专业是教育之所以是教育,而不是其他的内在规定性,那么文化就是教育之所以是中国的教育,中华民族的教育,某一区域的教育的外在标识。
专业性让教育成为独立的学科,拥有专业自主权,而文化性则让教育拥有社会价值,拥有持续发展权。
具体到学前教育领域来说,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否具有文化品性从某种意义上反映着学前教育有没有处理好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也好,学前课程也好,与其他学段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教育目标上来看:
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都有着明显的功利性硬性要求,而学前教育则更关注那些内在的品质养成,也没有硬性的考核目标去评价孩子;
其次,从课程建设来看:
其他学段教育都有国家课程,且课程内容主要是指向学习能力培养,而幼儿园课程没有国家统一课程,更特别的是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幼儿园里发生着的一切活动都可能是课程内容,这对教师、对园所都提出更大的挑战。
最后,从园所建设来看:
园所文化、园所环境、园长老师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都是课程实施过程,都可能是文化传承的过程。
因此,从文化角度去审视的时候,学前课程建设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样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于课程顶层设计中如何充分考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将其作为课程理念的价值引领,课程内容的资源库;
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如何将宽泛的、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梳理、凝练成有意识地课程内容,且符合孩子年龄特点,以孩子们可以的理解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国家提出文化自信,孩子心中能否热爱自己家乡文化,自己民族文化,最终能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深感自豪骄傲,成为课程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
园长老师们认真阅读此篇文章或许有一些启示,而更为重要的是行动起来,整合一切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有文化品性的幼儿园课程,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
07教育公平——一个不容回避的学前教育问题
教育公平这个话题一直都是教育领域甚至是社会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因为教育资源始终都是稀缺的,人们对教育优质资源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学前教育公平也是如此。
朱家雄教授论述的教育公平是从幼儿园教育发展的角度来阐述,即:对于不同水平、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幼儿园教育该如何实现公平,如何让更多幼儿享受到优质学前教育。
首先,不同区域需要有示范幼儿园,这是教育质量保障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保障基础薄弱的幼儿园能够完成国家政府对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求。
这既体现在幼儿园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上,也体现在了师资培训上,以及幼儿园课程实施效果上。
其次,在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发展的讨论中,除了关注外部给予,即国家政府给予园所的支持之外,我们需要寻找不同层次水平园所教育的生长点。
以幼儿园课程建设为例。
幼儿园课程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因此试图以示范做样板课程全部辐射所有幼儿园课程发展还不够,需要各地教研室乃至师范院校、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的个性化支持。
允许不同层次幼儿园挖掘本区域社会文化资源,在教授专家、专业团队支持下,建设适宜自己本园的课程,这是解决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和创新思路。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关注园长专业培养。
一所幼儿园发展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与园长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如何给予园长更多支持,这种支持--
既包括经费等物质资源;
也包括专业研修研训的专业资源。包括高校专家、教研室的专家资源以及社会教育研究机构专业资源。
这是目前很多幼儿园稀缺的,也是需要政府部门加以引荐的,真正赋能园长,激活园所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