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看点:
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追求真效果,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作为教研员的我们也总是在打破教研平庸、提升教研效能的行动中寻求创新和突破。教研员采用蹲点教研的方式,将本学段的教研热点“幼小衔接”,采用主题教研的路径和方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充分发挥教研员理论研究和信息获取方面的专业优势,同时又直击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和困境,从而在“上天入地”中“拨云见日”。
问题导向:
从2008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指导意见》到2018年的再次调整与改版,我们幼教人在幼小衔接的路上已经坚定前行了整整十年。我们所坚守和倡导的儿童立场,以及为每一个孩子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不时地经受着冲击和考验。直面现实,我们无法回避的是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导向,无法回避的是家长的焦虑和急功近利。
幼儿园如何成为正确舆论导向的传播者、成为有效衔接课程的建设者,成为儿童幸福成长的守护者,让幼小衔接体现儿童立场,真正帮助和促进每一个幼儿主动、快乐、平稳地进入小学生活,我们坚定前行。
故事背景:
2017年初,我有幸成为了市教研室“幼小衔接”项目研究小组的成员,并全程参与了《上海市深化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的讨论、起草和编写工作。根据项目组的进程安排,2018年进入实践论证阶段,我们参与项目研究的教研员可以在本区范围内选定一家园所参与实践论证,以期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典型案例和梳理成功经验。
依据基地园招募的关键词“农村二级园有一定的班级规模”,我把目光锁定地处东部地区的裕安幼儿园,并在第一时间与园长沟通确认。一拍即合确定意向后,实操模式启动了。
场景再现:
第一步:招募试点园,二级园也有春天
市教研室的幼小衔接研究项目组在确定基地园的时候,确立了市级示范园、市一级园和农村二级园兼顾的原则。因此,身为项目组成员的我毫不犹豫地贯彻落实重心下移的精神,将裕安幼儿园这所崇明最东部的农村二级园确立为项目研究实践基地园。让我倍感欣慰和信心倍增的是我们的园长在第一时间欣然答应,并对研究充满热情和向往。当园长和老师欣然接受任务,笑称二级园也有春天时,我们的合作由此开始了。
第二步:引入主题教研,教研员蹲点动真格
在幼小衔接项目研究开展的同一时段,市教研室倡导的主题教研模式也在积极的实践推广中。当项目研究与主题教研不期而遇,让我对项目研究的设计与思考有了更多的目标导向和行动路径。基于对主题教研五大特征的学习领悟,作为教研员的我对如何精准定位和有效指导也就心中有数了。
我和裕安幼儿园的园长、教研组长们一起,深入研读《上海市深化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划重点、找难点、定要点,对幼小衔接主题教研活动进行了周期性的规划和设计。接着,我们依据一日活动中有机渗透和专门性的衔接活动这两类进行了行动规划和达成预期。我们要求所有的大班老师要在幼小衔接活动索引和提示表格中注明难易程度和实施进度,如此的上下对接让研究真正地付诸于行动。
在研究的起始阶段,我以大教研组长的身份来启动主题教研,发布教研预告、提供工具表单、设计关键问题、现场答疑等。每次教研结束,我都会给老师们留下教研资料包、预留小任务等。现场教研结束后,我们又会以同伴的身份在微信群里交流信息、分享感悟。当主题教研逐步进入正轨后,我又适时转换角色,让教研组长成为主题教研的领衔者。
就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教研组长不再担心教研活动时的一言堂了,老师们也总是会对有效衔接中的“意外”和“惊喜”津津乐道,实践中的智慧和感悟,让老师们对教研有着前所未有的期待和真感情。
第三步:儿童立场有落点,有效衔接进行时
当主题教研渐入佳境时,依据基地园的相关任务和要求,我们开始在“我要上小学”这一主题背景的四条下设线索中确立一个研究重点。这样的决策权一定是在我们所有参与研究的一线老师手里,当我旗帜鲜明地拒绝包办代替后,老师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次强调,无论选择哪个点,我们老师需要坚守的就是儿童立场。经过反复权衡,大班组的老师达成了一致的意见,把“毕业典礼”这一线索作为了重点研究的点,各班就活动组织形式和成果形态进行了分工和预设。
老师们围绕“基于儿童立场”这一视角进行了深入地研讨,纷纷就如何转变和突破各抒已见。
A老师说:“我们以往毕业典礼都是由老师来策划的,挑选部分孩子参与演出,能力一般的孩子只能当观众,对这些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毕业典礼是属于每一个孩子的”
B老师说:“如果都由孩子们来自主安排,那毕业典礼节目的质量如何保证?家长看了会不会不满意?”
C老师说:“毕业典礼是属于孩子们的,应该多多地汲取和采纳孩子们的真实意见,孩子们喜欢的、满足的、满意的,就是最好的!”
D老师说:“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我们组织大班的孩子讨论并计划,需要有序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
听完D老师的发言,组内教师纷纷点头赞同。于是,大家按着D老师的思路讨论起来。可以让孩子们先来设计毕业典礼的海报或者演出的招募令,然后让孩子们推选自己最喜欢的节目,也可以毛遂自荐最擅长的绝活,还可以让孩子推荐自己的父母助兴表演。在毕业典礼的筹备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自由结伴进行排练,演出需要得到的支持和帮助也由孩子们商量后向老师和家长提出来……老师们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观点和想法,早已将儿童立场根植于心。我想这就是主题教研浸润下的观念更新和行动变革吧!
于是,毕业季成为了大班孩子最忙碌的时期。拍摄毕业照、制作宣传海报、筹备毕业典礼、竞选主持人,准备演出服装、挑选合适的演出节目,孩子们不仅忙得不可开交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当我们真正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艺术家时,成人视角里原先的不完美就会变得很美!
在项目研究的总结梳理阶段,裕幼大班组的所有老师都收集整理了一个典型的幼小衔接活动的案例。而最让我感慨的是,每个老师撰写的案例都是那样的真实和鲜活,文字加照片和视频,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建好文件夹,保留所有的真实和美好。当我看到老师们录下的“长大后当什么”的视频资料里,竟然有孩子说长大要当保安,因为幼儿园里的保安叔叔特别能干;有的孩子说要当美甲师;有的孩子说要开奶茶店;有的说要当飞行员;当然更多的是想当老师、医生、科学家。老师们不再以成人的视角来操控和引导孩子,更多的是倾听、理解、尊重和满足。
在这样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毕业季里,裕幼大班组的孩子们按自己制定的计划拍摄了独一无二的毕业照、每人拥有了DIY的毕业纪念册、还和小伙伴们一起创意设计了离园倒计时最想做的几件事……当我们的老师真正以儿童立场来满足与支持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心语心愿时,原先的担忧和焦虑化作了持续地支持和推进,成就了别样的精彩和美好!
体会与反思:
一、 儿童权利被珍视,实践智慧有看点
本次的幼小衔接项目研究彻底摆脱了纸上谈兵的教研模式,区级项目组的成员将指导意见中的衔接点、渗透点的提示,采用分阶段落实化解的方式,注明进度、细化操作。在每次的集中研讨时依据现状、预设路径,梳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对目前存在的和预估产生的两类问题的梳理中,每一个教师都会自觉地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和判断,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去看去想去做时,儿童的权利被珍视,一个个充满智慧和创意的幼小衔接活动自然发生。
孩子们原创的毕业诗是独一无二的版本、“快上一年级”卡侬曲式的轮唱让歌唱和游戏密不可分、毕业留言册里的悄悄话让孩子们视若至宝。当孩子们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后,这些充满实践智慧的活动散发着不可抵挡的魅力。
因此,我们成人完全有理由去相信孩子、支持孩子、满足孩子,成为他们最好的学习伙伴。
二、 主题教研被认可,师生成长正当时
在这个教研员与基层园长和教师共同组建而成的研究团队中,主题教研的模式得到了推崇和验证。源于真实问题的研究唤起了一线教师的研究动机,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研讨让对话时时发生,立足于儿童需要的方案设计让师生共同体验成长的幸福。教研员前期的引领、中期的参与、后期的分享,顺势而为地将主题教研带向深入和有效。基层幼儿园的教研组长则在亲历的过程中逐渐从迷茫、忐忑走向专业和自信,老师们则从被动转向主动,主动打破了墨守成规的平静,成为了有思想的行动者。
三、 学区联动被启动,教研增值未来时
幼小衔接不仅牵动着每一个家长的心,也逐渐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区域层面以裕安幼儿园为基地的幼小衔接项目研究,同时也开启了整个崇东学区的联合教研。崇东学区各幼儿园的业务园长、大班组教研组长不仅全程参与了每一次的集中教研活动,更是在现场教研后及时在各自的园所传递信息、分享实践智慧。后续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发挥基地园的辐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让教研不断增值。
临近一年毕业季,时逢离园惜别时。让儿童视角根植于心,付诸于行,这是我们每一个幼教人对幸福童年的守望!
(本文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