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2010年,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实施意见》。金山地处上海远郊,基于当时的情况,要在区级层面保障幼儿园保教“规范”困难重重。一是教师出现“三高”问题:职初教师比例高占82%、非学前专业教师比例高占87%、初级职称教师比例高占69.5%;二是“三大员”流动性大,幼儿园保育员、营养员、保健员队伍不稳定;三是优质园比例偏低,占公办园24%,辐射和引领不足。因此,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是亟待破局的难题。
二、行动
(一)规正方能致远
鉴于以上原因,遵循“规正致远”管理理念,金山区对幼儿园保教从规范抓起,2011年4月成立“区域化规范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项目组,从实践出发、从需求出发、从问题出发,寻求“规范”操作落地的专业指南,让“规范”看得见,让“规范化实施”能落地。
一靠“红线”守底线。项目组在保教工作的各个块面标注了质量管理的“红线”。如:每个岗位在安全、师德、保育等方面设置红线指标;同时,对不同级别幼儿园有不一样的要求,对民办三级园,必须守住保底性的红线指标;二级园对照手册自测规范要求的达成;一级园和示范园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提升,不同程度提高园所管理水平。
二靠“手册”抓规范。项目组分园务管理、课程实施、卫生保健三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以操作手册为成果导向,为每个岗位编制了基本要求、操作蓝图、问题解答、评价工具及相关附件,形成一套规范保教工作“手册”,分别有《园长工作手册》《保育员工作手册》《营养员员工作手册》《保健员工作手册》《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防控操作》《幼儿膳食营养管理操作手册》《幼儿一日活动中保教配合操作手册》《幼儿园课程实施操作手册》。然后,给每位教工配一套“手册”,让教工对照范本、案例来理解“规范”,“手册”成为随时可以翻看的专业指南。另外,组织区本培训,看现场、解疑惑,让文本手册生动起来,让岗位要求与实际操作密切地联系起来,“手把手”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化。
三靠“评价”促优质。《手册》是园所、教工的贴身助手。对照手册中的要求、案例,判断当前保育工作的得失,得到自我评价的结果。从问题发现到操作调整,这样一个自我诊断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激励、主动发展的过程,让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有效推进区域保教质量提升。
一套标准,八个分册;每项工作,三级标准。金山学前教育从区域层面兼顾各类岗位和各级园所的需要,以一组《手册》加强保教工作各层级的质量监控,让“规范”贯穿于幼儿园保教工作之中,真正体现了“夯实基础抓规范,提升内涵促优质”。
(二)多一些“窗外的课堂”
“规范”之后,是对于“优质”的追寻。2015年,金山幼教人通过长达五年的“规正致远”研究实现了保教工作的“规范”后,便开始思考如何在规范基础上进一步整体提升区域保教质量,形成区域特色;全区每个幼儿园在特色创建中怎样做到求同存异……
金山的幼儿园大多地处农村,但幼儿真正走出围墙,走进自然的课程实践却很少。如何多一些“窗外的课堂”,多一些无痕的教育,孩子们不被束缚于教室,不拘泥于既定环节,可以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出去写生半日,也可以因为忽然而至的大雨而踏水嬉戏?如何鼓励孩子走到自然和真实的生活中去,获得有益终身的体验?于是,市级课题《区域化幼儿园田野活动课程的架构与实践》应运而生。
1.架构课程:分领域重融合,落实理念和目标
依据国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简称《指南》)的领域要求,围绕课程总目标“培养幼儿成为情感上亲近自然、热爱家乡,态度上愿意探索、不断尝试,行为上能够与自然互动、保护自然与金山文化的儿童”,细分课程内容与相应的关键经验,架构区域化幼儿园田野活动课程。
确定领域目标,课程内容既分领域又重融合,综合落实理念和目标。
(1)健康:突显田野之“趣”,让幼儿体验野趣和挑战,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嬉戏、释放活力。
(2)语言:突显田野之“声”。既有自然的虫声、鸟声,也有金山歌谣,爱乡音,亲乡情。
(3)社会:突显田野之“迹”。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感受家乡的变化、到场馆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体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动交往。
(4)科学:突显田野之“味”。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身边的田野,解开心中的小问号。
(5)艺术:突显田野之“美”。植物图鉴、自然画册,记录下孩子们自己的“印象田野”。
分领域分设5个子项目组,15个试点幼儿园各有侧重承担相应研究任务,分别梳理梳理适合幼儿园课程资源,支持课程具体实施。从资源板块来分,课程资源主要来源有“海滨”、“古镇”、“田地”和“工业区”四大板块;按照类别分,课程资源主要分为自然、历史、农业、工业、民俗五大类别。
然后,根据领域目标要求,结合课程资源特点,开发田野课程。全区幼儿园共同参与实践。

2.实施课程:让幼儿走进田野,也把田野带到孩子们身边
把握关键经验,活动流程和玩法彰显自然与真实。具体实施方式是:一是观念改变,田野活动游戏从“要我动”变为“我要动”;二是创新形式,如吕巷幼儿园在喜马拉雅电台注册并开播了专属于孩子们的《田野之声》电台,电台内容不断更新、优化;三是打开视野,在社会领域尝试结合学习主题,形成“金小囡研学手册”;四是总结方法,在科学领域让幼儿从“读科学”转向“玩科学”,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直接经验,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五是重建联系,在艺术领域以笔记自然的方式帮助幼儿与自然重建联系,教师则用田野手帐的方式记录幼儿亲自然的过程与收获。
田野活动课程建设,形成具有金山味的“内涵”发展模式,助力金山学前教育质量、品质和特色的提升。一是研究共同体促成抱团发展模式;二是教师增添职业成就感;三是田野芬芳,尽享童趣和喜乐。同时,呈现了立足儿童立场的区域特色课程范例;培养了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的金山儿童;构建了课程形式的创新。
习总书记说:“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金山的孩子在幼儿园三年里,至少要吃10样金山美食、念10首金山童谣、记10位金山名人、玩18个金山名胜。孩子们长大了或许会离开,但故乡的童年会成为支持他们一生的力量。
三、成效
十年来,一本好用的工具书,一套具象化的标准,历时10年,引导金山学前教育的实践走上更为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课题荣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金山经验”,通过“口袋书”流向了云南、山西等外省市。
田野活动课程研究成果形成《田野童行》14册成果集,全区公民办46所幼儿园65个办学点使用;典型案例“规正致远”“田野童行”分别在2019、2020年“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暑期专题培训”介绍;抱团发展模式成效显:全区通过这两个项目成事成人,园长高级职称占80%;区域优质园比例跨越式提升:市一级园从24%提升到72.4%,名列全市前茅;点燃教师实践研究热情:教师原创活动方案309个、学习故事174个;教师专业得到迅速提升:3位老师用田野原创活动获得上海市中青年教学评优一、二、三等奖,打破十年没有一等奖历史。保育员、营养员中高级比例分别占93.6%,83.4%,更出现了“来了不愿意走”的喜人情况。
金山将继续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把办好学前教育作为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在成果应用和优化上继续深化研究,在信息化、品牌化、模式化上不断探索,一路前行。
(本文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