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课程中,如何监控、调整、评价课程,开发具有发展适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课程等成为较为重要的精进点。然而,在没有引入信息技术的情况下,一方面对儿童运动反应无法科学精准地评估和采集,只能通过观察体表特征和依托教师经验进行判断。另一方面由于幼儿年龄不同,身体发育水平、运动经历不同,其体质状况、运动能力等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无法科学判断运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因此,如何能科学地发展幼儿体质、培养幼儿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成为幼儿运动课程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智能可穿戴手环理性客观的收集孩子的各项运动及生理数据指标,借助大数据引擎个性化的了解每一个孩子,将会成为发展适宜性运动课程的依据之一。
上海市翔殷路幼稚园在幼儿运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通过智能手环、面部摄像等设备采集幼儿活动生理数据,并以采集到的数据作为参考和依据,进行幼儿体育活动运动量、运动强度和密度是否合理的判断的对比研究等,为园所建设或不断调整发展适宜性运动课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每个幼儿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效度量和科学依据。
园所通过让全体幼儿佩戴智能可穿戴运动手环,在园所内部署无辐射蓝牙网关,定向收集心率、血压、血氧、运动量、消耗卡路里、活动轨迹等关键性数据。通过收集到的数据作为参考和依据,来判定幼儿体育课程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密度是否合理。运动量是幼儿体育活动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其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幼儿的练习时间、情绪、乃至练习效果。运动活动实施的合理性,内容的选择、运动强度和密度的安排、组织方式、教师对于体育活动中运动量的调控方法与手段合理性等等,既是运动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智能穿戴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动活动中运动量的量化问题,有助于教师监测幼儿的运动负荷,及时调整运动活动的活动目标、环境布置、环节设置等,避免过度运动;有助于教师控制幼儿的运动强度和密度,根据幼儿自身的体质、运动能力、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和设计适合幼儿年龄、新颖有趣、形式多样的运动内容,满足幼儿的需要;有助于教师从幼儿在运动活动过程中所承受的练习量和练习强度方面调控运动量,如:调整活动场景、调整动作顺序、调整动作设置等;有助于教师根据幼儿特点,科学的筛选出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运动项目,借鉴现有运动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丰富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
(本视频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