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一个每天都在发生着故事的有趣地方。但这些故事需要用激情、用专业、用智慧,也包括用辛勤、用奉献、用无悔去书写。宝山区区直机关幼儿园就是这样一所努力向社会、向家长、向同行、向孩子讲好幼教人故事的幼儿园。今天我们萃取其中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案例:父爱如山、伴儿有法——“子与父”诞生记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中父亲对孩子心理的健康、社会的认知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现实中父亲角色的缺位现象普遍存在。已有研究表明父亲角色缺位会给孩子的终身发展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父亲的爱与陪伴不能由母爱来替代和补偿,童年时父爱的缺失会给健全人格的养成带来不可挽回的危害。父亲不陪伴或消极陪伴孩子很大原因源于对自我角色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男性特质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以至于不能主动发挥自身陪伴对孩子需求的满足和成长的作用。
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子与父”亲子微课程建设我们持续了七年,从家长介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起步、落实多元的课程实施方法、聚焦父亲开展深入实践、探索“子与父”微课程新形态、建立区域研究的整体架构与推进。我们本着“坚持与创新”的信念走过了以下几个历程:
酝酿期(2014—2017)研究视角转变
——以家长介入幼儿园课程为切入点,丰富课程资源
针对在课程实施中父亲资源开发成为洼地,父亲参与家园共育的路径亟待开发这一现实问题,我园在2014年申报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家长介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以家长介入幼儿园课程为切入点,形成各年龄段家长介入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内容与范式。
——发挥父亲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课程实施模式转向“家园双中心”
为了改变父亲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角色缺位现象,发挥父亲对于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对课程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探索,课程实施模式从园所为中心转向“家园双中心”,实现了家教变革,提升家园共育的有效性。
探索期(2017-2018)转变父亲角色认知
——调查分析,基本厘清父亲特质对儿童发展的内容与价值
通过开展调查问卷了解园所父亲的具体信息、父亲传统角色认知两方面内容,进而分析父亲社会角色认知对父亲育儿行为的影响,并进行现代父亲画像梳理。在此过程中基本厘清了父亲特质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意义,为下一步基于父亲特质的家教指导工作做好了准备。
¬——开展多样“子与父”活动,形成方案与内容
积极寻找父亲特质与幼儿发展关键经验之间的链接点,避免改变父亲、让父亲成为教育家的思想误区。在此基础上给与引导而不是倾泻式指导,更多激发父亲教育智慧,将父爱陪伴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形成形式多样,以简单、好玩 、有效为主要原则的“子与父”活动方案。从而逐步改善教育中父亲缺位现状,实现园所有效指导父亲科学育儿,趣味伴儿。
——转变父亲角色认知,初步确立理念
打破对父亲角色的刻板印象,为父亲角色注入时代内涵,初步确立“父爱如山,伴儿有法”的理念,为接下来课程建构做好理论依托。
建构期(2018—2020)建构课程体系
——挖掘“子与父”课程开发资源,确立课程理念
以幼儿发展需求、父亲特质、社会文化背景三个维度,全方位分析“子与父”课程开发资源,从“子与父”活动走向课程,明确了“父爱如山,伴儿有法,成长有道”的内涵认识,建构出“子与父”微课程体系。
——借助信息化手段,建构父亲成长共同体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多主体多元途径实施“子与父”亲子活动,突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联动,以多元互动的亲子活动为载体,以点及面建构了父亲成长共同体。
——确立“子与父”亲子互动原则,形成课程资源
确立“简单、好玩、有效”的亲子互动原则,形成了亲子活动方案集以及课程视频资源库。各类活动满足多层次的家教指导需求,提升育儿能力。
深化期(2020— )深化课程实践,扩大课程影响力
——建立园际合作联盟,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推进区域研究的整体架构与影响,建立园际“子与父”微课程合作联盟,微课程影响力扩大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深挖微课程资源,变一园所长为众园所享
以“子与父”微课程为抓手,以园际合作联盟为动力,推动课程动态发展,展现优质资源的集优化效应,全面深化家教工作的价值内涵。
——建立父亲成长生态圈,引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
不断强化父亲角色的教育价值,唤醒社会对父亲教育价值的重视,唤醒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认知与回归。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七年磨一剑,“子与父”微课程现已包括三大主题、八大发展领域、形成52个“子与父”微课程视频资源;形成父亲成长100+优选案例集;100+教师家教指导优质案例,培训共计10课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五大策略:
策略一:点燃父亲情感,主动投入成自觉——引发父亲与幼儿深度情感互动,父亲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更多有效的亲子互动,提升育儿能力。
策略二:多方平等对话,伴儿经验巧迁移——平等的视角与父亲对话互动。在聆听父亲叙说过程中为之梳理提炼经验。
策略三:多元活动体验,内化收获乐趣多——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子与父"活动,让父亲收获不同活动中如何有效陪伴幼儿的方法。
策略四:尊重父亲差异,因势利导扬其长——尊重父亲之间的不同和差异,发挥每一位父亲的特质和潜能,强调他在亲子陪伴时的独一无二。
策略五:指导深入浅出,知理明道常在心——注重将一些较为理论的概念或道理,通过充满生活化、场景化、游戏化的小法则呈现出来。
我们的坚持,收获了喜人的成效。具体表现在:
1.父亲参与教育的认知悄然转变,课程的实施为父亲角色注入了时代内涵。父亲进行亲子陪伴的时间、内容都得到有了大幅提升和拓展,父亲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兴趣和投入度稳步提升。亲子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亲子关系更为紧密。
2.满足了幼儿发展需求,父母投入教育比例趋于平衡,家庭氛围更为和谐。父亲参与到家庭教育中也大大减缓了母亲的压力,家庭幸福指数上升,和谐了家庭氛围。
3.共建园所联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实现了办园品质的提升。微课程来自各个联盟园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集优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能让任务驱动教师成长,团队成就了教师个体,教师个体又精彩了整个团队,彰显了联盟园品牌影响力,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引发社会各界对父爱陪伴在家庭教育中的关注。
“子与父”微课程研究至今已获得2021上海市市教委专项项目支持、被宝山区妇联推荐为上海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点、被立项为2020年宝山区家庭教育重点指导项目、宝山区“阅·稻联盟”团队优质推广项目,被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市家长学校特邀面向社会做专题分享,该微课程在全区各幼儿园进行推广实践,得到社会各界、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认同。
据后台数据统计,每一期“子与父”主题亲子活动的直播都会吸引1000余人观看及参与,节目结束后通过视频回访等方式持续关注的家长人数也在逐级攀升。在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约25家园所先后加入,约600名教师参与课程研讨和活动实施,约7500名幼儿及其家庭直接受益。“子与父”微课程的影响辐射已至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覆盖人群约100000+人。
“子与父”微课程被宝山区阅稻联盟各联盟园的教师广泛实践运用,每周一次的现场网络直播,每次一个重点话题的实践与交流,改变的是教师开展家庭教育的固有形式。大量积累形成的案例和课例形成了共享教师学习资源库,教师实现了主动学习,为其进行家教分层指导提供支持。联盟园所也实现了像更多家长的传递育儿理念和方式的愿景。通过园际联盟,实现课程利用价值最大化和课程动态发展的良好效应,变一家为大家,各园特色课程资源共享,优质资源的集优化效应,研究也引发了更多园所对这一话题的后续研究,扩大了区域社会影响力。
“子与父”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个故事将会更精彩的讲下去!
(本文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