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会导致生活出现种种困难,比如丢三落四,做事磨蹭,总爱依赖父母帮助……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如何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专家们给出了一些专业、科学、有效的方法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以下内容整理自“上海科学育儿指导”官网专家问答库。

宝宝自理能力薄弱,可能是家长包办太多。比如说孩子吃饭慢就喂,孩子穿衣慢就帮他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习得性无助,会觉得我什么都不能干,什么都做不好。慢慢地,宝宝也会觉得,我只要说我不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会来帮我。
建议家长奖罚分明。第一,比如让宝宝搭积木,他不会,那家长就和宝宝一起搭,让他体验到成功,这是一个最好的奖赏。他自己也会明白,原来搭积木是这么开心的事情。第二,家长能够狠心或者是忍心,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等等。比如孩子不愿意自己吃饭,那就饿几顿,让他慢慢知道,如果不靠自己,我是会饿的,需要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家长在育儿过程当中,要有爱心、恒心、忍心和狠心,不能一味地顺从孩子,让他想干嘛就干嘛,他说不会就帮他做,这样溺爱久了,原来聪明能干的孩子也会被养“废”,希望家长一定要警醒。

其实您说的这个情况是很普遍的。您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也是这样吗?如果在幼儿园里可以自理,不依赖老师,那么您就要想一下,明明这些事在幼儿园孩子是能做到的,也有这个能力,可为什么就是在家不做呢?是不是“懒”呢?所以在家里,建议家长也要提出像老师一样的具体明确的自理要求,并事先和孩子沟通约定好。实施中,孩子做到的话,就及时奖励,没有做到就按约定小小地“处罚”一下。家长能够坚持,孩子自然也能养成好习惯。
另外,年纪较小的孩子往往没有时间观念,他们认为时间有的是,不着急。而且年龄小,做事缺乏条理、控制力弱,常常一件事情还没做完,又想起另一件事情。如果家长不断地迁就孩子“拖拉”的习惯,承担了太多孩子的责任,孩子也会越来越依赖。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理能力和时间观念,建议要从孩子的“时间感知”入手训练。要知道孩子对时间长度的感知,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例如,成年人会知道5分钟可以烧个菜,可以听一首歌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长期感知积累下来的,而孩子缺少这样的积累。家长不妨训练一下孩子的“时间感”,买个闹钟,在完成一件事情前,告诉孩子需要的时间,并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是钟盘上几点到几点的长度。久而久之,孩子就建立了“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等时间感,这样做还可以帮助孩子管理时间,引导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注意力。

从您短短的文字中看到您对自己孩子的负面评价比较多,我能想象到当您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和您期望不一致时的情绪和表情。其实这些情绪和表情,您的孩子都能感受到,孩子要比我们成人以为的更敏感,因此,也有了您说“关系很不好”的情况出现。这个年龄最重要的就是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基础。
所以,建议您当孩子“自己穿”时一定要鼓励他,不是说“宝宝你真棒”,而是说“宝宝今天自己穿衣服了,真棒”,泛泛的表扬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事论事的表扬有助于孩子了解父母的期望,并会为之努力,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积极进步的愿望。家长对孩子态度的改变,孩子一定能感受到,亲子关系的改善,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关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要注意循序渐进。比如,学穿衣服,可以先学脱衣服,再学穿衣服;先学穿套衫,再学穿开衫;先学穿背心,再学穿有袖子的。成功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另外,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比如,把玩具捡到收纳箱里、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洗衣篮、把垃圾扔到垃圾桶、为大人递送需要清洗的勺子、购物的时候帮忙选择等。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