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导向
1.线上教育情况下,艺术等促进幼儿创造力培育的课程如何开展?
自2019年底开始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更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停课不停学”要求幼儿园全体教师全面思考如何重新设计针对幼儿独特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式。尤其面对像艺术(绘画、舞蹈等需要幼儿现场创作,教师现场指导)的课程时,如何有效地开展,帮助幼儿即使在线上教学的情况下,其创造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关注和培育?
2.面对幼儿不够成熟的作品,怎样的家园共育,才能点燃幼儿创造之火?
由于疫情期间,幼儿几乎都是在家里完成学习,教师不能够面对面地予以指导,幼儿的第一教育责任人变成了父母。但是父母又不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教师该如何与家长沟通,才能够将科学的育人理念与方法运用到幼儿的日常学习中,从而能够真正地点燃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创造之火?
二、情境再现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育情境,激发幼儿线上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由于本次教学内容是请幼儿进行樱花创作,这既符合我们对武汉“抗疫精神”的精神致敬,也寓意着我们期待早日与孩子们相聚于浪漫的樱花树下。这些颇具内涵的认知,孩子们还不能够理解,但是幼儿有很强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因此我和搭班陈老师在班级的主题墙、植物角里一起制作了一大片“樱花树”,这样当我们和孩子视频通话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了教室里的这一片樱花树林,很快就被这种美好吸引住了,成功地引起了幼儿创造的兴趣。
小羽说:我真的太想幼儿园了,想老师,希望快点开学吧。
小金说:我在家做了很多的蝴蝶,等开学的时候带来,可以贴在班级的墙上。
旺旺说:瞧,这个是我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种植的绿豆,现在已经发芽了。再不开学,我要把这些绿豆芽吃掉了。
每一个孩子都隔着屏幕在期待着老师说:“开学啦!”
此时,我和孩子们说道:“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念着每一个小朋友。这片樱花树就是留给你们放作品的。樱花树那么美,我们也一起来画一画吧。”这既表达了教师对幼儿的深厚情感,又巧妙地抓住了幼儿的创作契机。
2.提升家园沟通智慧,与家长一起发现幼儿作品之美
在幼儿开始绘画之前,教师准备好了绘画视频发在群里,并且在视频中提示孩子每一步需要注意的事项。没一会儿铮铮妈妈私信我了,问到:“老师,这是我们家铮铮的作品。我发现他每次都把画面弄的很脏。”我仔细看了看铮铮的作品,的确有些脏脏的感觉,但我转念一想,应该发现幼儿作品中的亮点,予以鼓励,这样幼儿才不会因为老师和家长的负面反馈,丧失创作上的兴趣和信心。于是我和妈妈说:“铮铮的樱花用了渐变的粉色,这个值得表扬。妈妈要先鼓励他,发现铮铮的亮点。”
妈妈说:“对哦,铮铮希望我把他的作品发群里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我还觉得有点为难,我这样做可能打击到他了。”此时,铮铮妈妈也开始举一反三地认识到自己在与铮铮交流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借此机会,我想可以进一步通过鼓励的方法,肯定的言辞打开和父母交流的机会,也趁机可以开展新的和绘画相关的问题的探讨。
我又接着说:“铮铮是因为底色没干就着急画树干了,所以画面有点脏脏的。但说明他对今天画樱花的活动特别感兴趣,这也是咱们应该鼓励铮铮的地方。只是不知道铮铮刚才在画画的时候有没有说到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底色快速变干呢?如果他说到的话,妈妈可以用他说的方法试试看的。”
妈妈说:“对哦,他说可以用吹风机吹干。我觉得有点麻烦就没去拿,他一着急就画下去了。”此时,铮铮妈妈已经认识到,在创造性问题解决和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奇思妙想,并且应该多多尝试,而不是总看到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我还是打算继续用鼓励的方法,帮助铮铮和铮铮妈妈建立信心以及继续创作的兴趣。于是我安慰妈妈说:
“咱们今天先把铮铮的作品发在群里吧,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明天可以再试试看画一幅,画的时候让铮铮自己主动吹风机吹一下。而且明天可以尝试画别的树,用绿色做渐变或者黄色都可以,看得出来铮铮很喜欢画画。”
第二天,铮铮又画了一幅樱花树,他开心的和我发语音,告诉了我在画的时候用了吹风机吹干,这样画出来特别漂亮。我也鼓励铮铮说:“你比之前更有耐心了,学会等待,让颜料干透了再画,你要夸夸你自己,并且继续保持画画的兴趣,完成之后也要拿给爸爸妈妈看看,我相信爸爸妈妈会特别开心的。”
三、分析反思
1.巧抓教育契机,激发幼儿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幼儿的思维发展仍处在前运算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创设的教育情境也一定是具体的,直观的,可以直接引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和创作的兴趣,这个兴奋点也正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教育契机。尽管一些课程需要面对面交流的交流和指导,但只要教师愿意积极思考,就能够找到恰当的手法和方式,表达对幼儿的爱与关心,并且激发起幼儿创造的热情。许多教育心理学家也都证实了兴趣和动机对于学习和创造的重要作用。
2.提升家园沟通智慧,合力点燃幼儿创造之火
家园共育促成合力,才有可能真正地保护幼儿的创造意识,培育幼儿的创造能力。上海基础教育“十四五”规划的主题就是“创造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应该懂得在孩子创造潜能较高的幼儿阶段,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幼儿打下一个创新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时候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向家长传达科学的幼儿理念和方法,因为毕竟很多家长在教育方面欠缺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就像案例中铮铮的妈妈一样。对于儿童的绘画,成年人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或者是“假装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她只发现孩子的作品“不如”别的孩子,画面脏脏的,让她不好意思发在班级群中,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有时会伤害到孩子的创造兴趣和热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环节中,将科学反馈的方式以恰当的说法展示给家长,使得家长也成为懂得更多科学育儿理念的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共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的表达以及敢于尝试的问题解决的态度,以此真正点燃幼儿的创造之火。
尽管现在孩子们已经回到幼儿园,我们可以面对面地施以科学的教育,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幼儿的父母所承担的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关键的。因此提升家园沟通的智慧,传达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技能,形成家园共育合力,才真正能够落实全面育人,育全人。
(本文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