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的要求。那么,什么是高质量且具有上海特点的学前教育?5月28日上午,作为上海市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一项重要活动,上海市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园长沙龙假座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聚焦“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课程与教师”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托幼工作处处长孙鸿、副处长王纾然,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黄瑾,徐汇区教育局调研员钱佩红,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琼,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特教部主任徐则民,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基教评估所所长郭朝红,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前教育分社总编辑黄铮,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茅红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张晔等领导出席了研讨活动。


上海市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园长沙龙负责人、静安区芷江中路幼儿园园长郑惠萍主持了研讨活动。

徐汇区教育局调研员钱佩红在致辞中提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要高品质的课程,如何从区域层面提升课程品质,可以从四个方面不断“打磨”:一是以培养面向未来的接班人为目标,进一步明晰课程理念;第二以满足儿童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课程环境;第三是以观察、了解儿童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过程;第四以儿童发展评估为抓手,进一步引导教师做一个“懂孩子的老师”,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微论坛
在微论坛环节,5位园长围绕“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师”这一关键词,分别以课程实施、户外活动、幼小衔接、教育教研、教师发展为话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 卫晓萍园长
发言题目:《无限生活中的专注培育》
卫晓萍以“孩子们的生活是什么”引入话题,从“保中育生活”“教中蕴品质”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宛南实验幼儿园践行“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宛南实验幼儿园在构建“生活教育”课程并开展园本实践中,将孩子的喝水、洗手、穿衣、进餐等“生活小事”纳入课程体系,与幼儿健康生活行为的培育建立联系。卫晓萍分享的“喝水N问”案例,教师们将“喝水”视为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撬动高质量保育的“杠杆”,帮助教师反思并提升保教质量。

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 吴闻蕾园长
发言题目:《让教师“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什么是高质量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育“密码”?吴闻蕾将此概括为:两“全”和“三个支持”。

两“全”即关注教师的“全人发展”,倡导教师的“全程培养”;“三个支持”即支持教师的初心和信念——铸造“陶冶”的文化培育;支持教师看见孩子——形成观察分析幼儿的“肌肉记忆”;支持教师看见自己——构建教师学习的“自适应系统”。
教师是整个教育链条的“生命线”,有高品质的教师队伍才有高质量的教育。然而,高质量教师培育是个长期工程,仍需不断思考,在反思中行动,持续探索并追求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未来。

宝山区陈伯吹实验幼儿园 方红梅园长
发言题目:《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让户外活动两小时更有意义》
如何让幼儿户外活动两小时开展的更有意义?方红梅从最近阅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书带给她的启示谈起,提出“不越界,让教师懂得尊重;不评判,让教师懂得放手”。

她分享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环境的“变”与“不变”,教师要关注游戏中的问题,通过材料呈现方式的不断变化赋予孩子更多的可能;关注孩子的发展需求,在“野”“趣”的变化中赋予孩子更多的挑战;满足不同孩子的兴趣,材料种类的不断变化赋予孩子多样化的体验 。二是教师的“无为”与“有为”,从记录孩子到反观自己;其次要回归初心,了解发现孩子;最后让孩子的游戏故事“活”起来。

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 李丹园长
发言题目:《指向“双向互通”的幼小衔接实践探索》
“幼小衔接”如何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双向衔接?李丹介绍了他们打造“双向互通”的保障机制与实践模型。

本溪路幼儿园通过“互研互访”“兼任支教”等机制,保障幼小衔接的有序推进;同时,通过完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开展双向联动同课异构。他们还积极尝试探索建立“幼小衔接期互通型教师”队伍,即能同时兼任幼儿园和小学俩个学段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来确保幼小双向科学衔接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浦东新区冰厂田幼儿园 姚健园长
发言题目:《教研,让每一个教师有获得感》
新时代背景下,什么样的教研才是高质量的?姚健的观点是:教研首先要让教师有所得。

姚健重点介绍了提升园本教研质量的三个“关键”:第一,捕捉“关键问题”——寻找满足教师实际需求的“真问题”;第二,把握“关键节奏”——在“收放自如”中实现民主又高效的教研;第三,培养“关键人物”——打造一支有思想和专业引领力的教研管理团队。

专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作专家点评。
黄瑾指出,本次研讨主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很好地体现了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和要求。如何理解“学前教育质量”,首先要明确与此相关的利益群体的三重价值诉求:一是学前教育的举办者和管理者,即政府及其教育行政系统涉及到的是“方向质量”;二是学前教育的实施者,即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它们的“专业质量”应居于核心地位,是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三是学前教育的消费者,即广大适龄儿童的家庭,他们关注焦点的是学前教育的“服务质量”。本次研讨活动聚焦的话题体现了对学前教育“专业质量”的思考和实践。
哪些要素可以用来衡量学前教育的质量?黄瑾教授列举了OECD组织发布的“强势开端”报告提出的,指向高质量学前教育的五个核心要素:
一是连续性的课程框架,保证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三是创造性的衔接课程,即保证课程衔接的内在一致性;
四是平衡的设计游戏;
五是自我调节和学业准备,为孩子的后续学业发展做好准备。
黄瑾教授认为,推进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关注三个有待思考的问题:一是对课程的育人目标的思考,即未来学前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课程内容与课程组织架构的思考,进一步探讨游戏和学习的关系;三是基于“教师是学前教育质量‘基石’”的观点,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领导讲话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托幼工作处处长孙鸿在讲话中提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如何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彰显上海特点,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她指出,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砥砺十年,奠基未来”。上海要借此契机,全面回顾和总结上海学前教育在坚持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学前教育发展总目标,保证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师资队伍的发展,坚持科学育儿的价值引领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坚持幼有善育,坚持以“幼儿发展优先”为核心推动学前教育的创新变革和高质量发展。
衡量学前教育质量有各种可以对标的评价指标或核心要素,对此孙鸿处长认为,学前教育的质量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让幼儿在关爱中生活与学习,为每一个幼儿提供适宜的发展机会,得到欣赏与尊重。
最后,她生动地用“加减乘除”概括了对未来上海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许——在户外活动中为孩子“减”去一件衣服,让每一个孩子的活动更加自如自由,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师要给予每一个孩子“加”倍的关注和研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要助力科学保教,成为提升保教质量的动力“翅膀”,让教师的工作犹如做“乘法”般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提高管理质量除去不必要的工作负荷,为幼儿教师赋能减负。
活动花絮



本次活动,上海市16所新晋市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园长也首次“亮相”参与。在研讨环节,他们踊跃地发言提问,就各自在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关注的问题发表的观点和意见。
最后,本次研讨活动主持人郑惠萍园长总结道,实现上海学前教育质量的高位、持续发展,是每一位示范园园长的责任和使命。对“质量”的理解就是要尊重学前教育规律,尊重儿童发展的需要。“看见”并支持儿童的全面发展,确保“儿童发展优先”,是打造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根本所在。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