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府坚持以“幼有善育”为目标,打造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0年上海市教委陆续发布了“上海学前教育新一轮发展的‘三大指南’”,初步形成了“善育”的标准,为怎样做好“善育”提供了指引与方向。其中,《上海市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以下简称《信息化指南》),作为“三大指南”之一,历时三年而成,是上海市学前教育领域从区域信息化推进战略到幼儿园信息化水平要求的全方位指南性文件。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从1998年至今,历经初创、建设、拓展、突破几个阶段,形成“一网一平台、三通多应用”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整体架构,通过市、区、园、家的管理网络,上承市区实现学前教育管理与横向协同合作,下接园所家庭服务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信息化指南》强调“儿童发展、技术赋能、常态应用、融合创新”原则,在教学改进、过程分析、家园协同等重要场景提供了若干个信息化应用设想,从儿童出发,回到儿童,用技术来改进教学和管理,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效能。

图1《上海市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发布
一、《信息化指南》的定位与依据
《上海市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是上海市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性文件,是上海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幼儿园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上海市托幼园所等级评估、优质园创建的重要参考依据。《信息化指南》坚持“儿童发展、技术赋能、常态应用、融合创新”原则,助推上海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发展,根据上海市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市区协同的整体推进战略,以幼儿园的“保、教、管”等核心任务为主线,按照园所管理、保教实施、卫生保健、家园社区四个方面的工作需求,引领并推动幼儿园信息化发展。
二、《信息化指南》的目标内容
《信息化指南》具体由建设目标和应用目标组成。建设目标包括,优化幼儿园的基础网络、硬件设施和应用软件,推进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数字校园建设。逐步规范信息系统建设,根据“一网通办”的“六个统一”原则,按照《上海教育数据管理办法(试行)》统一数据标准,完善基于“园园通”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公共平台与服务体系。应用目标包括,强化实践应用,以幼儿园信息化应用水平为评价准则,根据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各项指标,提升信息技术在园所管理、保教实施、卫生保健、家园社区等工作中的应用能级,逐步从基本应用水平发展到综合应用水平、创新应用水平。
三、《信息化指南》的特点
指南为支持信息技术赋能幼有善育这样的发展需要,特别聚焦新环境建设、新应用和新素养。
首先,《信息化指南》强调“新环境”建设。“幼儿园要推进5G网络建设,实现幼儿园网络全覆盖,通过5G认证确保所属5G终端可随时随地安全高效访问园所资源”;“加强幼儿园智能化设施的建设,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幼儿入园智能晨检、幼儿活动空间设施的安全卫生的智能消毒、园所物品的智能化管理等”,等等。为什么要这样提?以应用场景“晨检”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晨检”应用场景微视频二维码
入园晨检是上海市每个园所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幼儿入园需完成体温、手面部等方面的检测和筛查,从而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保证每个幼儿的健康安全。而目前很多园所在用的晨检手段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如:“幼儿排队等候时间过长,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受时间影响,晨检仓促,存在漏检隐患”;“工作时保健教师标准不统一”;“信息采集准确性不高,上报延时”等等。在这样的应用场景中,如果有通过5G认证确保所属5G终端能随时随地、安全高效的访问园所资源,如果能借助红外测温、智能化的晨检设备、数据互联互通等“新环境”支撑相应的“新应用”,晨检就能变得便捷、高效,从而为幼儿园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园区环境。
其次,《信息化指南》聚焦“新技术”应用。“新环境”建设与合理得法的“应用”密不可分,因此,指南非常强调“新技术”应用。如,“幼儿园要积极探索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符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满足幼儿探索与体验需求的智慧活动环境,配备综合活动类等数字化玩教具,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再者,《信息化指南》强调“新素养”提升。如,“能正确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处理媒体信息、制作基本的活动课件”、“能用好‘课程通’等平台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和在线课程资源支持教育教学工作”、“能科学设计、实施信息技术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融合教育活动,发挥信息技术在保教实施中的功效”;“能合理安排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活动,减少幼儿不必要的屏幕暴露时间,选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网络资源”,等等。之所以这样提,就是基于信息化应用当以儿童为本,用对、用好信息化资源与技术,优化学与教的关系、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满足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要。
四、《信息化指南》的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三个强调,《信息化指南》提出了上海市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以幼儿园信息化应用水平为评价准则,引导幼儿园从信息化基本应用水平逐步发展到综合应用水平、创新应用水平,并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效能。
“幼儿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主要从网络条件、硬件设施和配套软件三个方面,提出了10 条基础性指标和9 条发展性指标共计19条指标描述,推动并指导各级各类幼儿园开展数字校园整体建设。而“幼儿园信息化应用水平”,主要包括园所管理、保教实施、卫生保健与家园社区四个方面,提出13 条基础性指标和15条发展性指标,共计28条指标描述,推动幼儿园依托市、区、园、家互联互通的“园园通”管理平台所提供的各类应用服务,满足本园信息化应用需求。
《信息化指南》研制同时,根据“儿童发展、技术赋能、常态应用、融合创新”原则以及“强调实践应用”的推进思路,按照《信息化指南》应用要求内容中的园所管理、保教实施、卫生保健、家园共育等四大块面设想了六个应用场景,制作成视频转为二维码插入在指南文本中,如图3所示:

图3 应用场景微视频合集查看源二维码
从儿童发展视角出发的应用场景,每天都在幼儿园里发生着。指南中提供的智能晨检、科学运动、个性化学习、图书管理、家园共育等场景应用,离不开老师、家长、园长、专家、科研人员以及企业的聚力。结合了应用场景设想视频的指南文本,以文本结合场景设想的新阅读方式,非常落地的帮助供需方更清晰的学习与理解《信息化指南》。
五、未来的期待
学前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对象是儿童,幼儿园信息化应用的理念就是要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
首先,技术赋能,如何为每一位儿童提供最适合的教育?5G网络、移动终端加强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深度融合,拓展了人们的生存时空。幼儿园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利用好当前的现实环境,同样需要利用好新生的虚拟环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深度融合为幼儿园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新的生态环境。大数据、数字孪生技术催生出真实用户与虚拟用户的共生发展,创新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幼儿园要利用好大数据技术,以幼儿成长数据为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组织好教学管理,探索伴随式、个性化指导,为每一位儿童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其次,技术赋能,如何实现从“园所管理”向“园所治理”的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了真实服务者和智能服务者的协同服务,形成了新的教育治理策略。幼儿园要根据园所管理、保教实施、卫生保健、家园社区的需要,借助信息化利器,科学规划与建设园所,实现从“园所管理”向“园所治理”的发展。
再次,技术赋能,如何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的专业素养?要通过制度与机制的建立,使人员配备到位,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和专业素养,帮助教师从孩子发展的需要出发,发现真问题、真需求,通过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拓宽幼儿园信息化应用场景,方便教师使用。
最后,技术赋能,如何加强学前信息化系统和数据信息的安全管理?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有着丰富而扎实的基础,已形成了“一网一平台”、“三通多应用”的良好格局。接下来,将在统一身份认证等数据,打破信息孤岛,打通应用层级,既能满足当前多源数据的转换对接,也能兼容后续接入的应用等方面持续努力。
幼儿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信息化赋能“幼有善育”,呵护幼儿健康成长,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期待各方共同携手共进,抓机遇、迎挑战,共同为儿童营造智慧学习的生态环境。
(本文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