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市教委开启了提升中小幼课程领导力项目的实践研究,冰厂田幼儿园(以下简称“冰幼”)成为全市10所同时承担自选和必选项目的幼儿园之一。10余年来,冰幼致力于内涵建设,依托上海市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项目,成为屈指可数的项目三轮研究元老,以领先的课程理念与扎实的实践研究能力,站立在全市幼教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前沿。
课程领导意识唤醒:从“我”到“我们”(2010~2014年)
课程领导力究竟是谁的?
在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教师对课程领导力的理念认同不一致。既然冠以“领导”之名,老师们便都认为这是园长和管理层的事,与一线教师无关。
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并不缺乏有课程领导力的教师。她们的课程领导智慧究竟如何体现?又从何而来?并没有人就此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课程领导力,从来不是园长一个人的事,只有当每位教师都具备了课程领导力,才能真正把它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行动,从而推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唤醒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从《发展要领》开始。形成教师们课程领导力的先决条件,是每位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被唤醒。仅凭园长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做到的。要能阐释清楚课程领导力究竟是什么,还要与教师的日常课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引起教师共鸣。在研究历程中,我们坚持两个目标:
第一,过程的全参与。从界定课程领导力的四个方面,到与具体的课程实践内容相结合,需要进行检测点梳理;从文本的架构形式,到具体的运作机制;从理论模型到案例匹配,每一位教师都在研究过程中贡献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建议和案例,让研究过程本身成为教师课程领导意识的孵化温床,凝聚起一线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
第二,结果的实效性。以《发展要领》为基础,制订《孩子在心,课程随行——教师课程领导手册》,厘清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四个维度——课程理解力、课程设计力、课程实施力和课程评价力,并进一步细化为11项二级指标,每项指标分别对应一个检测点,同时也匹配相应课程故事,旨在鼓励教师在日常课程实践中,能对照指标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
几年来,我们不仅完成了《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要领》的研制,也通过这个过程,让“课程领导力”扎根在了每位教师心里。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课程领导意识的教师团队,教师们的课程理念和行也在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同时,不断更新着教师们的课程管理理念,认识到课程领导力不是个人或是一小部分管理层成就的体现,而是凝聚全园课程改革的动力,使课程领导力从“园长”走向“教师”,是充分调动每位教师课程建设的智慧法宝。
课程领导力在实践中生长:赋权下的班本化课程探索(2015~2018年)
如何在实践中落实课程领导力?
经过第一轮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老师们具备了初步的课程意识,但架构系统课程仍是短板。如何将第一轮项目研究中教师比较零星的实践行动与建构系统课程相融合?如何将课程领导力真正落实到课程实践的整体架构中?这些成为我们第二轮研究的主要攻关问题。
两破两立:课程回归班级,权利回归教师
一破课程形态。将“班本化课程”作为冰幼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打破统一的园本课程实施,主张让课程回归班级,强调教师应基于班级每个孩子的实际需要,师幼共同建构属于自己班级的课程。通过建构班本化课程,破解冰幼园本课程的瓶颈,让课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破管理理念。以“教师课程赋权”作为冰幼课程管理的新理念,主张课程权利回归教师,明确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自主权,为教师进行班本化课程探索提供充分的空间。在课程赋权过程中,主要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深度探索实践:
第一、给教师赋什么权?赋权不是无限放权,而应引导教师明确自己拥有哪些课程权利,并知晓这些权利的边界。
园级层面,教师的课程赋权体现在教师有机会参与到幼儿园课程愿景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优化等顶层设计中;班级层面,教师赋权体现在教师有权根据幼儿兴趣和班级情况,在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选择、幼儿评价等方面具体做出适合的课程决策。
第二、教师专业能力存在差异时,如何推进教师赋权?
在教师个体层面,鼓励骨干教师先行先试,自主决定班本化课程活动的内容、形式、持续时长,也可自主呈现活动计划和资料积累。通过试点班教师带动,对班本化课程有兴趣的教师跟进尝试,逐步呈现全园卷入的研究态势。
在管理层面,一方面,通过建立课程资源库平台、简化社会实践活动报批流程、优化教研方式等途径为教师便捷及时地提供资源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试点班本化课程分享会、部门研讨展示会、班本化活动现场会等形式,积极创设成果分享和经验交流平台。
通过第二轮项目研究,全园教师课程领导力有了切实提升,“孩子在心 课程随行”的课程理念逐步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教师逐渐从散点思维转化为系统思维,能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维度系统架构课程,冰幼的课程改革也迈入了深水区。但通过赋权,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无为而治”的格局,即减少了统一化、标准化的课程管理,提升了教师课程改革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与此同时,管理也更“有为”,比如在经费支持、制度保障、资源调配、人员配备等方面,均建立了很好的支持与保障机制。
回归初心:儿童视角下的课程探索(2019年~至未来)
在课程中,儿童在哪儿?
2019年,促成冰幼走进第三轮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的,正是第二轮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我们始终在思考,在研究实践中积累的优秀班本化课程案例活动中,我们的儿童究竟在哪儿?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化课程实践”这一研究主题,将“儿童视角”作为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儿童视角下的课程探索实践
尽管我们不能成为儿童,但我们却可以努力走近儿童、理解儿童、支持儿童,这是冰幼人对儿童视角的理解。正是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化课程实践,强调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注重为儿童提供充分体验与感受的环境,倾听与挖掘儿童的真实需求,为儿童表达意见与想法提供机会,积极采纳儿童的意见并运用于课程决策中,关注每个儿童的真实成长经历,与儿童一同建构课程。
培育具有儿童视角的课程领导者
冰幼明确提出了“培育具有儿童视角的课程领导者”这一教师专业发展愿景,架构了“两项核心能力+四项关键素养”的教师专业素养模型。两项关键能力具体是指“观察与理解儿童,回应与支持儿童”,四项关键素养指向“学习力、反思力、创新力、合作力”。培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成长内驱力的激发,一方面为教师搭建成长脚手架,提供多元进阶路径,支持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孩子的发展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优化完善外部激励与支持制度,如:调整绩效工资奖励制度、完善骨干教师自我申报与评聘制度等。
结语:
回顾十年,从课程领导意识的唤醒到培育“有儿童视角”的课程领导者,我们不断接近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核心,那就是真正理解每一个孩子,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支持。而幼儿园的课程本来就应是师幼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出教育经验的过程,是每个幼儿在与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具体感悟、认识、能力和情感过程。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发挥它的真正意义。
(本文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