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0-6岁婴幼儿是“最柔软的人群”,需要最为细致周到的关怀呵护。俗话说:“幼有善育,奠定未来”。善育,是要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充分地尊重儿童,包括尊重每一位孩子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发展的差异。
与正常幼儿相比,特殊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对会遇到更多发展的难题。这其中,生活与自理能力的培养就是巨大的挑战,而这种能力却是特殊幼儿更快更扎实地融入社会中的基础。在《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培养特殊幼儿具有初步的自理能力,能在成人的辅助下自己用餐、穿脱衣物和如厕,形成文明卫生习惯。因此,针对特殊幼儿,应结合日常生活开展情景化训练,针对特殊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人性化的个别训练,以培养其生活与自理能力。下面以“如厕”为例,阐释特殊幼儿生活与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案例实录
2019年9月,我们班级来了一位非常可爱的男孩斌斌,平时怕生,很文静。刚进幼儿园第一天就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头疼的事情。教师在组织幼儿小便时,斌斌总是站在原地不动,不听任何人的指令要求,我就上去问他:“你想小便吗?”,他没有任何肢体和言语回应。于是那天班级三位老师轮流陪伴他去小便,可是无论什么方法他都不愿意小便。斌斌一天竟然没有一次小便。
第二天的上午角色游戏后,生活老师笑吟吟地对斌斌说:“斌斌好棒呦,小猴子要去小便了,来我们也去小便了,和小猴子一起去……”“不要不要”他眼睛也不抬,继续摆弄着小猴。生活老师有点急了:“小猴子要尿尿了呀……”说完顺手从斌斌手中拿走小猴,拉着他的小手往盥洗室走,可是斌斌转身拿起小猴的玩具继续玩。生活老师很无奈,一次催促上厕所的计划又戛然而止。
在后来几天里我在旁边默默地观察,发现每当老师陪伴斌斌小便时,孩子从来不小便,宁可憋着,一憋就是一整天。可是,憋小便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我们需要尽快解决斌斌不能在班级里能正常如厕的问题,帮助他逐步养成自己如厕的生活习惯。
实录分析
斌斌是一位中重度发育迟缓的孩子,在刚出生时,斌斌的肺部就有感染隔离的情况,做过手术。其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薄弱,特别在精细动作,手部力量方面发展很欠缺,因而在日常生活种都需要成人的帮助与照顾。他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可以说5-6字的简单句子,在成人询问之后,愿意用简单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平时以爷爷、外公照顾他为主,晚上和周末以妈妈陪伴为主。爸爸从事航天研究,工作较为繁忙,因而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斌斌父母及祖辈们很少带斌斌去参加户外运动及社区活动,比较封闭,每当要如厕的时候,他都会首先去寻找外公的陪伴(在斌斌心里有优先顺序)。现在上了幼儿园没有外公的陪伴又加上要适应新环境,斌斌可能情绪紧张,缺少安全感,不愿意如厕。为此,我们开展了培养斌斌在班级如厕习惯的个案跟踪研究。
方法措施
一、“善育”先从家庭做起
重视特殊幼儿家长的教育作用,建立良好的家园互动关系,共同解决斌斌在园如厕问题。在幼儿成长的路上,由于教师与家长角色地位不同,教育观念与方法不同,所以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如何看待特殊幼儿以及早期干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早期干预的实施与效果。有效的家庭敢于需要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和积极配合。对父母而言,孩子是自己的希望。家庭成员早接受现实,早进行家庭早期干预,对孩子的发展越好。在家庭早期干预中,还需要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例如家庭成员合力分工等。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利用家长会、观摩活动以及闵豆家园、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等家园互动形式,让斌斌妈妈与我了解彼此的教育意向,协商制定课程计划,同步实施课程内容,共同评估教育效果,有效推进特殊幼儿的教育进程。
二、建立信赖 实现被“认”
在幼儿园里,我们为斌斌制定了一个“认人”计划。我们商定,由生活老师接近斌斌,与其建立起特别的关系,努力取得他的信任,从而取代如厕时对外公的依恋。一日生活中斌斌的日常起居由生活老师照顾,同时,老师会与其进行个别沟通、游戏、互动,鼓励他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每天早晨,生活老师对斌斌的到来会特别的热情,对他说“早上好,斌斌”,边打招呼,边给他大大的拥抱。每天耐心地给斌斌喂饭,喂水,安抚他入睡,时不常的引导斌斌去厕所,并时常告诉他不能憋着。
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生活老师经常带着斌斌在娃娃家进行角色游戏。斌斌扮演孩子,生活老师扮演妈妈;陪伴着斌斌一起读书、一起“烧饭”、一起哄娃娃“睡觉”等等。以角色游戏为媒介,建立信任关系和积累一定的扮演经验后,可以从生活应激情境中选材,有利于儿童整合以往的经验。
直到有一天,斌斌主动与生活老师说:“小便。”生活老师急忙带着斌斌进行如厕,并顺利的让斌斌小便了。
读懂孩子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因为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斌斌性格内向、胆小,是个需要鼓励的孩子。针对斌斌这个性格,作为班主任及生活老师的我们,会给予孩子更多鼓励、正面的回复及训练。
三、跟随同伴 学习“榜样”
在欣慰之时,我们发现自从生活老师顺利取代外公,成功帮助斌斌如厕之后,他就只认生活老师。如果生活老师不在身边,依旧宁可憋着,另外两位老师或者是其他人都没办法让他小便。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苦恼之中。
斌斌有简单的言语互动,并且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所以我们尝试帮助斌斌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希望他尝试模仿同伴后,学会主动和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意像同伴一样独立去如厕,摆脱没有生活老师而憋尿的“坏”习惯。于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特意让斌斌与另外两个幼儿组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做游戏、做运动……并且引导妞妞做事牵着斌斌一起去做,积极开展幼幼互动。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之间有了较深的友谊。日常幼儿生活中,斌斌逐步开始愿意在好友的陪伴下,成人协助穿脱裤子之后,逐渐的不再“认人”,而是有需求,便去如厕。
四、走出教室 参与融合
经过一年半的训练,上厕所对于斌斌来讲已经成为一个正常的行为习惯了。如何让斌斌走出教室,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自如的上厕所,是我们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让斌斌参加融合活动,希望他多接触其他孩子,扩展其社交范围,胆子能够变大些,使其在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同伴、老师、环境后能顺利自如的如厕。
根据斌斌现有的能力,我们为他采用部分融合的教育方式。根据动态的评估结果适时调整。观察斌斌走出熟悉的教室后的如厕情况。充分利用融合教育的机会,让普通幼儿发挥“小先生”的作用。在经过半学期的融合活动,斌斌能够逐步适应环境,愿意尝试表达用简单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顺利如厕。
成效与感悟
如今的斌斌从校门走进教室,能够自己吃饭、能按要求洗手、能够自己如厕;能跟在小伙伴后面一起做游戏,胆子也变大了。能够和普通班的同伴一起做游戏,一起运动,一起喝水;也能在家人的陪伴与引导下,一起去户外和小区的伙伴们活动。
在培养斌斌如厕习惯的过程中,我们翻阅课程指南,并且根据斌斌的行为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目标与训练措施,同时也有了以下感悟:
一、幼儿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孩子生活中表现出的任何的细节、行为都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尊重孩子按需如厕。本案例中斌斌如厕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将它变成斌斌的个性化课程。并采用适合斌斌的方法策略将其落实。从培养斌斌自己需要如厕的意愿,到最终参与到融合,走出教室,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能自如地知道自己需求进行如厕,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这其中不乏我们耐心地、坚持地、稳定信念地根据斌斌的能力不断调整策略的努力,才获得了良好的训练结果。
二、教育教学工作是需要多维度,多方面的人力资源协同作战。本案例从单一的生活老师介入,再到同伴作为榜样,最后走出教室,进入融合,让普通班的老师及同学也介入了斌斌的成长中,当然这也离不开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才有如此成功的训练效果。
三、本案例与家庭教养是密不可分的。斌斌之所以不敢在外上厕所,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家长过分溺爱包办,同时又缺乏让孩子大胆走出家庭的理念。当然,针对特殊幼儿的训练也是在家长的帮助、积极训练下才取得成效的。
这件事情告诫我,我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的指导宣传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和家庭多沟通,正确引导家长勇于让孩子多走出家庭,多参与户外活动、社区活动,多鼓励孩子在外面结交好朋友,多鼓励孩子与同伴一起玩耍。也许这些理念,是学校和家庭共同需要努力的。
无论是正常的孩子,还是特殊儿童,“幼有善育”都需要从优化家庭教育质量开始。我们要为家庭提供足够的科学育儿支持,让孩子在家庭中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开启“幼有善育”的第一扇门,为孩子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