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实验幼儿园自1997年开设托班,迄今已有23个年头,多年来在区域层面为托幼一体化工作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当下,为了推进上海“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民心工程重点工作,结合2020年上海为做好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而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我们以满足群众对婴幼儿照护和早期教育服务的需求、以更好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安全优质发展为宗旨,长宁实验幼儿园继续循迹而行,为呵护社会最柔软的群体,做好这一民心工程而贡献着力量和智慧。
我们深知作为一所有着深厚底蕴的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不仅肩负为区域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解决民生之困的使命,还要在做好3-6岁教育服务的同时,推进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建设,将成熟的托班教养经验进行辐射引领,让更多的幼儿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所以,我们以“开设托班,更要开好托班”为目标,在2013年适龄儿童入园高峰期,大批幼儿园为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不得不取消托班的情况下,在长宁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依然将托班保留下来,保持5个班级的开班规模,为区域中有托班需求的家长提供了优质的教养服务。
长宁实验幼儿园托班从刚开始的1个班级,发展成为目前5个班级的规模。从早期借助市级课题《2~3岁婴幼儿情境化活动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以“情景化、开放性、可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的”适合托班幼儿的环境创设策略。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生活化的主题情境和材料设置,促进幼儿动作、语言、社会性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到当下我们逐渐意识到在托班环境创设中,除了提供安全、有序、自然、温馨的物质环境以外,为2-3岁幼儿营造充满信任的、有安全感的人际环境在幼儿早期教养阶段显得更为重要。一路走来,无论是对物质环境创设的研究还是对人际环境创设的研究,我们始终立足幼儿的立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足迹,行进在为给托班幼儿创设优质教养环境的研究路途中。
对托班幼儿而言,第一次从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从家到园,犹如是经历了“跨界”的挑战,帮助他们获得安全感,喜欢上托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缓解幼儿入园焦虑,获得归属感,并尽快适应新环境;保持良好的人际互动,有助于幼儿发展积极的社会和情绪情感能力,这些都说明了人际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于是我们又开启新一轮的环境的研究,在环境中坚守幼儿的立场,关注人际关系,创设一个“属于孩子的地方”,在环境中让幼儿的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慢慢生长。
一、“大刀阔斧”改变教室格局,提升空间的安全感
第一次来幼儿园的幼儿,教室是他的第二个“家”,如何让他能感到有归属感并爱上呢?
教师们站在教室的不同角度进行视觉调查:站在教室门口,站在靠窗位置、站在柱子旁边等,想象自己是一个胆小的、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或者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他们会如何使用每个空间,他们是否会感到舒适、感到安全。于是,在教室的格局上做了较大的调整。


1.空间布局:打通区域间隔,以开放的物理空间促进同伴交往
摈弃以往标准的区域划分的格局,创设了开放式的空间环境,打通区域之间的隔断,幼儿不再只是待在一个以橱柜为隔断形成的半封闭的小空间里,没有明显的区域划分,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四处走动,为其与他人交往,建立联系提供可能。
2. 家具摆放:以幼儿的身高为依据布置环境,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我们以儿童的高度思考家具的摆放,将部分橱柜卧倒,一方面,使幼儿在任何区域游戏的时候,都能看到老师,有安全感,又能看到其他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同伴互动,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发现,将橱柜竖起,玩具成列在橱柜中,放在最底下一层的玩具,幼儿不容易发现,与该材料互动的次数较少,而卧倒后的橱柜中放置的玩具非常明显的呈现在幼儿面前,大大增加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频次。
站在儿童的高度选择并放置合适的家具和材料,创设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氛围、开放的空间,这种“畅”的空间,方便幼儿相互了解,促进了同伴之间的相遇、交流和关系的发生,并为进一步的联系创造途径,使环境多了儿童的气息,让幼儿体验到安全感。
二、“换位思考”改变创设主体,提升空间的归属感
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最好是在呈现教师、幼儿、家庭三者关系的班级环境中成长和学习,而把家长纳入到班级环境中,这恰恰是在以往的经验中被忽略的。
现在,我们在班级环境中创设了一片舒适的亲子区域,让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可以在早上分离的时候及晚上团聚的时候短暂地停留,在这个环境中,有可供家长与孩子促膝而坐的空间,提供了幼儿家里带来的玩具,书籍等,每当情绪不稳定的幼儿入园时,家长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和孩子聊天,引导幼儿看看教室环境,其他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的熟悉环境,给幼儿情感上的过渡,另一方面,作为家长他同样也需要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归属感,提供给家长与孩子在幼儿园共处的空间,让家长融入到班级环境中,有利于建立起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而这样的信任关系,能从家长的身上感染到孩子,为孩子尽快的适应新环境提供帮助。
我们认为:帮助幼儿对新环境作出“良好的适应”,不只是要让孩子暂时适应现在的环境,而是通过这一次的适应过程,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进入幼儿园”则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提高适应性和建立信任感的机会。
三、“巧用材料”改变提供方式,提升空间的互动感
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材料的提供方式,可以帮助幼儿与他们的家、其他人以及他们想要探索的想法建立联系。
在教室里有这样一块照片墙,投放了幼儿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照,幼儿家庭生活的画面,会不断的提醒幼儿家庭与园所之间存在联系,熟悉的家人面孔给长时间离开家人的幼儿提供慰藉,缓解不安情绪,甚至有些照片是可移动的,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四处走的时候很方便地拿着它们,用它们做游戏。

在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他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他们喜欢去照片墙找出爸爸妈妈的照片呢喃几句,于是在照片上增加了录音粘纸,爸爸妈妈把想跟宝贝说的话录进去,“宝贝乖,爸爸妈妈在上班,你在幼儿园里玩一玩,爸爸妈妈下班就来接你回家”等等,通过声音传递,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缓解情绪。
23年来,我们不改初心,从“有所为”再到追求“善为”,在致力打造优质的托班教养环境上不断前行,我们意识到,不仅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环境不是简单的复制,需要基于观察根据幼儿的需求创设,让环境有灵魂,让托班有托班的味道:“安全、温暖、信任、等待”用初心呵护最柔软的群体。
幼有善“为”,我们一直在路……
(本文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