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园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人数逐渐增多,我们也发现其中许多幼儿的家庭情况和自身状况都出现了不同的“特殊”,如家庭困难的幼儿、身心特殊的幼儿、家庭离异的幼儿等越来越普遍。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国家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认识到教育要关注每位幼儿的发展,他们都享有生存和受教育的权利。
为了更好地普及普惠解民生之困,教育好每一位孩子,促进好每一位发展,让一个孩子掉队,我园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我园形成了对“特殊”孩子的三助教育模式:助困——困难幼儿,助教——特殊幼儿,助学——离异幼儿。助困我们走进幼儿,一切从“心”开始;助教我们走进特殊又特别的你,一切从“教”开始;助学我们让阳光照进“隐秘的角落”,一切从“爱”开始。
案例一:走进,一切从“心”开始
每学期开学,在班主任老师统计了困难家庭(低保家庭)后,园长都会向班主任老师详细了解低保家庭的生活情况。今年小班开学时,园长了解到低保家庭小博父母离异,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城镇低保,而小博的爸爸因为手臂残疾,在阳光之家工作,收入也很低。园长来到了小博的班级,小博见到园长奶奶礼貌地说:“园长奶奶好。”。园长亲切地拉着小博的手,蹲下来和小博说话聊天。看着这样的孩子,园部不断创设条件,帮助他们在幼儿园快乐生活。
1. 家园沟通,创造优学条件
在详细了解到小博的情况后,园部组织财务、总务、人事等专门就此事开了个会。,并决定由园长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对小博进行家访。在家访过程中,园长肯定、表扬了小博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家长分享了一些科学的教养观念,也向家长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情况。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填写了低保申请书,减免幼儿的学费,让家长不因经济压力而烦恼,解决了燃眉之急,这为幼儿和家长创造了一个轻松学习的条件。
2. 多方支援,营造爱的氛围
在减免学费后,园部召开了家委会会议和教职工大会,首先组织家里有孩子的老师给小博捐衣服、裤子等;其次让财务通过帮困资金选购一些牛奶等营养品、学习用品,定期送给小博;还利用党员干部结对帮困途径,给小博每月100元经济支助。多方的关爱,给了小博不同的温暖。
3. 创设舞台,感受爱的奉献
世间之爱都是互相的,小博在幼儿园两年生活中感受到了同伴、老师、园长奶奶的关爱,小小的他也萌发了要感谢大家的举动。因此在迎新活动上,专门给小博创设了一个舞台,让小博把心中的感谢通过歌曲和话语的方式告诉大家。
困难只是一时的,而爱却是永恒的,针对困难的儿童,幼儿园可以做到倾囊相助,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多方的关爱,也让孩子心中常怀感恩之心,长大后也能帮助他人。
案例二:特殊又特别的你
我园有一名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叫“成成”。他在 2 岁之前跟着妈妈在外地生活,与爸爸接触较少。2 岁之后,他和妈妈回到上海,爸爸成为主要照顾者。成成在 3 岁 4个月时到医院进行相关鉴定,结果显示智商发育水平相当于 21 个月,语言、适应性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并存在轻度多动症倾向。针对成成的特殊情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观察和指导,同时也针对成成这样的特殊儿童形成了一定的教育经验。
1. 医教结合,制定专属计划
针对特殊幼儿的特殊情况,我园首先做的就是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能力及康复训练情况。针对特殊儿童我们也制作了一张情况分析表,便于带班老师、保健老师和园方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情况。(如表1)
表1:幼儿基本情况分析表
语言表达与听觉理解 | 认知发展 | 社会互动 | 活动表现 | 生活适应 |
|
|
|
|
|
有了幼儿的基本情况分析之后,园方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专属的教养方案,从目标、内容着手设计。(如表2)
表2:幼儿培养计划内容表
目标 | 语言表达与听觉理解 | 认知发展 | 社会互动 | 活动表现 | 生活适应 |
|
|
|
|
|
|
2. 多重措施,提升社会适应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师要正确分析幼儿的情绪化行为,认真分析幼儿的需求,为他们的发展创设条件和提供机会。针对成成的特殊情况,我园在一日生活中很多环节为他设置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如,把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制定可视化一日生活流程图。在确定成成理解图片的内容之后,再把流程图挂在醒目位置,帮助成成理解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成成很喜欢听故事,也喜欢看书,因此我们采用相关的绘本对其进行引导和示范,并教给他合适的社交方法。
3. 教师引导,转变教养方式
要使特殊幼儿融合保教取得成效,家长应和教师形成教育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园部在与成成父母进行沟通时,呈现教养方式的测评结果,并分析这种教养方式对成成造成的影响。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为改善固有的教养方式,采用 TPCIT 策略,即形成以幼儿(C)为中心,以教师(T)为引导,注重教师、家长(P)与幼儿之间的多重互动的干预策略。在幼儿园中,我注重改善与成成的师生关系,并与他达成“协议”。此外,我请成成父母把在家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我进行分享和沟通,同时我也与成成父母分享我在幼儿园中与成成互动的内容,以便成成能够保持在家庭和校园中掌握的良好行为,并更好的泛化到更多场景中去。
特殊儿童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和关心,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他们能和其他孩子共同生活学习,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如何做到更好地融合、悦纳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内容。
案例三:让阳光照进“隐秘的角落”
在幼儿园里不乏缺少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不能和父母同住的一起,甚至父母曾经的言行举止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生活。我园的欣欣就是其中一个,在小班刚入园时,我了解到她的父母由于感情问题离异,母亲抛下她离家出走,家里只有她和爸爸,妈妈再也没有回来,母爱的缺失也导致了她入园时严重的分离焦虑行为。针对这类幼儿我园也制定了特别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大家庭的温暖。
1. 心语小屋,驾起沟通桥梁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渗透于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针对离异家庭的孩子,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心理进行一个评估和疏导,从而走进他们的心里。因此我们针对欣欣这样的儿童,创设了“心语”小屋,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有效解决心理障碍的平台,主要包括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旨在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入园的分离焦虑。
2. 创设活动,感受多方关爱
离异家庭幼儿大多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幼儿园出了帮助他们在心理上克服消极情绪,也要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园部会定期组织一些特殊的活动帮助孩子。(如表3)
表3:幼儿关爱活动反馈表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反馈 |
绘本故事汇 | 绘本我来讲 | 绘本故事扮演 |
|
角色游戏:我来照顾你 | 实践:我会做家务 | 实践:照顾弟弟妹妹 |
|
阳光之家活动 | 阳光之家活动 | 阳光之家活动 |
|
... | ... | ... |
|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逐渐消除离异幼儿的孤独感,让他们逐渐与更多的人沟通交流,培养更多自信。
3. 家园合作,加强情感交流
父母离异后,子女必然只能常态化的和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而大大减少乃至阻断了与另一方父母的联系,不能得到完整的家庭感情,使其可能产生负面情绪。因此,园部会定期与夫妻双方进行沟通,也会创造一些亲子活动,提醒他们应该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让儿童充分感觉“即使父母离异,但对自己的关爱不会因此减半”,共同帮助孩子走出阴霾。
单亲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亟需解决的、棘手的问题,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相信只要有“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教育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孩子,其中不乏这些需要我们更多关心、更多关爱、更多关注的特殊孩子,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爱心,陪伴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抓住幼儿园这段黄金时期——最佳干预期,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养成,让孩子在感受温暖的同时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本文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上海地区入选案例)
编辑:王嘉颖